您所在位置:直肠炎 > 并发病症状 > > 正文 >

便秘影响健康

便秘一族平时还应少喝浓茶、咖啡

坚持四步保健操定期运动可使肠道肌肉有力,肠蠕动能力增强专家教给大家四步保健操:一、练习提肛运动,肛门收缩,由于腹部有提肛肌,小腹同时收缩,便秘的病人每天三次,每次60—100下二、按摩腹部,每次顺时针按摩腹部36下、逆时针36下,每天三次,多多益善三、排便前,按压鼻翼两侧的迎香穴,每天10分钟四、耳穴疗法,用手指快速捻动两个耳垂一两分钟,每天3回

导致肠瘤国外有科学家做过统计,粪便在大肠中储存12个小时以上,就会产生22种有害物质和致癌物质,被肠道不断吸收后可能患癌美国科学家在《流行病学》月刊上公布了一项报告结果,有便秘者的结肠癌发病率是正常人的4倍多

便秘影响健康,因此一定要及时的治疗

引起直肠炎表现性生活障碍便秘使得排便过于用力,造成直肠肌肉疲劳,肛门肌肉过度收缩,使得盆腔底部充血,从而导致性欲减退、性生活没有高潮等

便秘不仅自身滞留体内形成“垃圾站”,还会带来一系列疾病据谭静范介绍,便秘主要有以下几大“罪状”

便秘到底怎么治

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大便潴留,有害物质吸收会诱发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

早上定时排便尽量在早餐后如厕,因为这一时段结肠推进动作较为活跃,易于排便,所以无论您有无便意,到时都应坚持如厕,形成排便生物钟反馈;排便时应集中注意力,不要看报、看书来打发时间在排便时,便秘者如果是蹲便,将比坐马桶更有利于身体形成最佳的排便角度坐非特异性直肠炎的症状在马桶上方便时,可以在双脚下垫个东西,把双脚垫高,也有利于促进排便

在调查中,当问到“出现便秘,你会怎么办?”一题时,30.93%的人选择,采用喝蜂蜜水、吃香蕉等民间验方,17.82%选择多吃青菜和粗粮,16.35%选择多喝水,14.33%选择吃泻药(或喝肠清茶等),5.72%的人选择饮食清淡,少盐少辣,13.67%的人不采取任何措施到底该如何解决“只进不出”的问题呢?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

对于现代人来说,每天忙着工作打乱了正常排便的工作,在加上各种各样的问题,想要保持肠道的通常,似乎已经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便秘这个从老人到小孩几乎人人都有过,也有一些人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变的严重,俗话说:“便秘不是病,解不出糜烂性直肠炎的危害来真要命”

从另一个角度说,便秘还可以当作身体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很多方面的毛病比如,大肠癌在初期时,有的病人就表现为便秘另外,糖尿病、甲亢、电解质紊乱和自身免疫力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有可能衍生出便秘的症状

蔬菜杂粮是个宝美国饮食协会建议,成人每天应该摄取20—35克的食物纤维,便秘患者则至少30克例如,半杯绿豆即可提供5克膳食纤维;一个小苹果提供3克;一碗燕麦麸提供13克多吃杂粮(燕麦、玉米)、蔬菜(芹菜、韭菜),以及润畅通便的食物(蜂蜜、芝麻、核桃仁、酸奶)对老年人来说,不妨养成早起空腹饮一杯淡盐水、就寝前喝一杯酸奶的好习惯,对预防便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便秘本身并不会产生致命的危险,如果年龄较直肠炎治疗方法大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那它就成了一个危险因素因为在排便时用力,血压会比平常高,机体的耗氧量增加,容易诱发如心绞痛、心肌梗塞、脑出血、中风猝死等,这种病例在临床上逐年有所增加

便秘会影响到“面子”问题长期便秘使肝脏的负担加重,体内毒素得不到及时排出,这样会使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失常,激素代谢失调,从而导致面部色素不正常沉着,出现黄褐斑、皮肤变黑、青春痘及痤疮等

影响大脑功能便秘时代谢产物久滞于消化道,细菌的作用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如甲烷、酚、氨等,这些物质部分扩散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干扰大脑功能,突出表现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等

导致肛肠疾患便秘时,大便干燥使排便困难,可直接直肠炎哪些食物最引起或加强肛门直肠疾患,如直肠炎、肛裂、痔疮等

别靠泻药解决对付便秘,不少人忙着服用那些“排毒”、“净肠”的药物但是,吃泻药也有学问,大量地吃像通便灵等刺激性的泻药不仅会引起腹痛,长期使用会成瘾,不吃的时候仍然会便秘而且,大肠会在这些药物的刺激下出现色素沉着的大肠黑变病,成为大肠癌的一个危险因素

便秘影响全身健康

大笑缓解便秘专家介绍,大笑时震动肚皮,对肠子有按摩作用,能帮助消化缓解便秘,且能缓解压力与紧张

喝足够的水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此时体内已处于缺水状态,而严重的缺水会加重便秘专家建议,最好少量多次地喝水,喝水次数越多越好


北京儿童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注明: http://www.hwsak.com/bfbzz/651.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hwsa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直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