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直肠炎 > 预防与护理 > > 正文 >

二十四节气和人体的关系

“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观点早在《周易》、《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论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者则灾害生,从之苛疾不起”。《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由此可见,若要“顺时养生”,必定要首先知晓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

我国古代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称一年,并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规律,将四季变化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共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和人体是有密切的对应关系的。

24节气与经络的对应关系

我们把这种对应关系,列表如下:

24节气与脊椎的对应关系

同时,二十四节气,还对应腰椎二十四节,从人体解剖学得知,颈椎骨七块,胸椎骨十二块、腰椎骨五块,合起来共二十四块,它正好和二十四节气相对应。这种巧合正是体现了人为小宇宙、天地为大宇宙之观点。每一块脊椎骨都对应着一个节气。而且,在二十四节气的那一时刻,就是天地交泰的一瞬间,宇宙中可发生多种奇妙变化。宇宙中的生物、植物及万物,它们各自的慧光能量流都发生了由低能向高能的转变,以及各自磁场方向的改变,而后逐渐消失,回到原来状态。如下图,

第一颈椎(大雪):头、耳、鼻、喉、脸、头痛、失眠、眼疾、记忆减退、眩晕第二颈椎(小雪):喉、舌、声带、口、昏眩、耳鸣、扁桃腺炎、腮腺炎、直肠炎第三颈椎(立冬):咽、颊、肩、咽喉炎、颈、肩酸痛、呼吸困难、痤疮、湿疹第四颈椎(霜降):颈部肌肉、臂、肩酸痛、牙痛、甲状腺第五颈椎(寒露):手肘、食道、气管、气管炎、咽喉炎、手臂酸痛上臂或手腕痛、甲状炎、五十肩、大拇指酸麻痛第六颈椎(秋分):甲状腺、手腕肌、大拇指、上臂或手腕痛、甲状炎、五十肩、大姆指酸麻痛第七颈椎(白露):甲状腺、中指、肱肌、甲状炎、手臂外侧、中指、肱、无名指酸麻痛第一胸椎(处暑):心脏、气管、食道、前臂、心脏病、气管炎、气喘、手腕痛、胸痛、手臂内侧酸麻痛第二胸椎(立秋):心脏、气管、食道、背肌、食道炎、胸痛、手臂内侧酸麻痛、血压、心跳不规律第三胸椎(大暑):肺、支气管、食道、胸腔、支气管炎、肺炎、食道炎、肋膜炎第四胸椎(小暑):肺、食道、乳房、乳房炎、慢性胃症第五胸椎(夏至):肝、胆、胃、脾、肝炎、胆囊炎、低血压、胃炎、面疱第六胸椎(芒种):胰、胃、胆、肝炎、胃炎、胆囊炎、胃胀、食欲不振第七胸椎(小满):肾、胰、十二指肠、胃溃疡、糖尿病、十二指肠炎、扁桃腺炎第八胸椎(立夏):肝、胃、胰、肾、小肠、小肠炎、头痛、便秘、风湿第九胸椎(谷雨):小肠、肾上腺、肾上炎、过敏、频尿、湿疹、膀胱炎、排尿困难、不孕、下腹痛第十胸椎(清明):肾、盲肠、大肠、肾炎、水肿、痛风、不孕、输尿管炎、带状疱疹、静脉曲张第十一胸椎(春分):肾、大肠、输尿管、肾炎、输尿管炎、大肠炎、性无能、痤疮、痢疾、水肿、牛皮癣第十二胸椎(惊蛰):肾、大肠、淋巴、输尿管、膀胱、膀胱炎、不孕、生殖器疾病、风湿关节炎、输尿管炎第一腰椎(雨水):大肠、输尿管、股四头肌、大腿前侧、大腿痛、便秘、尿床、疝气第二腰椎(立春):卵巢、输卵管、肾、膀胱、外阴、大腿内侧、月经不调、子宫卵巢炎、小产、大腿中段酸麻痛、便秘第三腰椎(大寒):生殖器、下腰、坐骨神经、月经不调、生殖器疾病、水肿、坐骨神经痛、血压不正常第四腰椎(小寒):前列腺、下腰、坐骨神经、下腰痛、小腿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障碍第五腰椎(冬至):子宫、膀胱、直肠、足、膀胱障碍、小腿至足踝酸麻痛、痔疮、尿酸

24节气与养生调理的关系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观点之一。人体与宇宙天体的运行互相感应,信息相通,与大自然的万千变化紧密联系。节令交替的一瞬间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宇宙能量在节气前后变化较大,当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超过身体的应变能力时,人就会生病。如果一个人有旧患或宿疾,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发病或病情加重。据医学统计,心脏病、中风、哮喘等疾病多发于节气前后和半夜。

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干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同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节气调理”就是重点针对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或经络进行调理,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节气调理和锻炼最好在前后三天内连续进行。

1

立春(公历2月3~5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春意味着,从这一天起,闭藏的冬天已经结束,温暖而充满生机的春季开始了。春季调理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调理肝经穴位,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组穴:大椎、命门、肺俞、肝俞、关元、神阙、中脘、太冲

2

雨水(公历2月18~20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天气回暖,冬雪都转化为了雨水,导致降水量逐渐增多。中医认为,雨水之时,木旺而土气尚弱,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说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会出现肝木克脾土的情况,雨水之时调理要注意顾护脾胃之气,才能使肝气不致横逆。

组穴:大椎、肾俞、肝俞、期门、关元、神阙

3

惊蛰(公历3月5~7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震震,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此时人体的气机会在立春及雨水之后进一步升发,此时的调理,要更加重视肝气的调达与情志的舒畅,以肝经腧穴为调治重点。

组穴:大椎、肝俞、肾俞、合谷、太冲、关元、神阙、中脘

4

春分(公历3月20~21)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意思是说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调理时应注意补益和升发都不易太过,仍以肝经与脾经、胃经的腧穴为主要治疗点。

组穴:大椎、肝俞、命门、脾俞、关元、神阙、中脘、膻中、太冲

5

清明(公历4月4~6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清明是养生的重要节气,一方面气温渐升,需要适当减少衣物,另一方面,在祭祀的环境之下,要注意消极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清明的调理宜阴阳平调,以足少阴肾经与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为主。

组穴:大椎、至阳、命门、鬼哭穴、足三里、合谷、关元、神阙

 

6

谷雨(公历4月19~21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意思是说谷雨时节,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与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关系。谷雨节气的气温虽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有时冷时热之时,此节气的调理,仍要补益阳气,但谷雨时节人与作物一样,是受阴液滋养的重要时节,故调理时一方面要注意补益,一方面又不能使阳气过旺,伤及阴液。

组穴:大椎、百会、命门、心俞、关元、神阙、神门

7

立夏(公历5月5~7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假”,是“大”的意思,是说进入立夏时节,万物已进入生长旺季,故立夏过后,是进行农作物耕作的繁忙阶段。立夏之后,人们开始以单衣为主,此节气要谨防外感病,慎食冰冷,调理时以膀胱经为主,防止汗出过多,伤及卫阳。

组穴:大椎、心俞、肾俞、关元、神阙、膻中

8

小滿(公历5月20~22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意思是小满过后,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逐渐发育成熟。小满节气正值五月下旬,气温明显增高,如若贪凉卧睡必将引发风湿症、湿性皮肤病等疾病。由于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按未病先防的养生观,调理时要适当发汗,使寒湿之气从汗而解。

组穴:大椎、肾俞、关元、神阙、足三里

9

芒种(公历6月5~7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思是小麦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称为“芒种”。芒种时节,气温升高,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梅雨天气,调理时要以足太阴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为主,预防湿热对身体的影响。

组穴:大椎、脾俞、心俞、命门、神阙、关元、足三里、劳宫

10

夏至(公历6月21~22日)

夏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夏至时节,气温虽然没有到达最高点,但是闷热的气候还是容易使人出现中暑的现象。“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调理以手少阴心经为主。

组穴:大椎、至阳、命门、膻中、关元、神阙、巨阙

11

小暑(公历7月6~8日)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思是说到了小暑节气,天气开始逐渐变热,但还没到最热之时。夏季为心所主,所以调理时要顾护心气,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调理以手少阴心经腧穴为主,阳气不易过旺,以免耗伤心阴。

组穴:大椎、肾俞、心俞、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12

大暑(公历7月22~24日)

大暑就是非常热,相比小暑,此时已经很热了,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中医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大暑时节是最佳的调理时机。治疗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的腧穴为主。

组穴:大椎、肾俞、心俞、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13

立秋(公历8月7~8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将来临。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立秋时节的调理,以平稳收养为原则,以手太阴肺经的腧穴为主,不宜过分宣散。

组穴:大椎、肾俞、脾俞、关元、神阙、中脘、章门、太白

14

处暑(公历8月22~24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署气至此而止矣。”这里的“处”是“终止”的意思,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但此时外界的暑湿之气还没有完全消褪,人们依然贪凉饮冷,调理时要从脾胃二经入手,避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组穴:大椎、肾俞、心俞、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15

白露(公历9月7~9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意味着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白露即为典型的秋季气候,此节气虽然暑气渐去,但秋燥之气渐重。此时的调理要配合部分饮品,润肺化燥,养阴生津。

组穴:大椎、肺腧、肾俞、脾俞、关元、神阙、足三里、中府

16

秋分(公历9月22~24日)

《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秋分也是养生调理的重要节气,此时气候渐渐转凉,调理以膀胱经的腧穴为主,增强卫气,提高抗寒能力。

组穴:大椎、肺腧、大肠俞、肾俞、关元、神阙、天枢、足三里、合谷

17

寒露(公历10月8~9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寒露节气之后,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万物随着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调理时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当以肾经的腧穴为主,不能离开“养收”的原则。

组穴:大椎、肺腧、肾俞、八髎、神阙、关元、太渊、足三里

18

霜降(公历10月23~24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意味着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调理仍以护阳为主,宜以手太阴肺经与足少阴肾经相配合,以达到金水相生的效果。

组穴:大椎、脾俞、肾俞、涌泉、关元、神阙、膻中

19

立冬(公历11月7~8日)   

立冬是反映季节变化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所以立冬时节的调理应对督脉的及任脉部分腧穴的艾灸时间适当延长,达到补益阳气的作用。

组穴:大椎、肾俞、京门、涌泉、神阙、关元

20

小雪(公历11月22~23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人们的活动逐渐减少,即要注意保暖,避免寒邪对身体的伤害,另一方面又要预防因活动减少而带来的气机的郁滞,因此小雪时节的调理要肾经与肝经并用,补益与调畅并行。

组穴:大椎、至阳、肾俞、心俞、涌泉、关元、神阙、膻中

21

大雪(公历12月7~8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调理宜肺、脾、肾三脏同补,同时配合汤药,增强补益效果。

组穴:大椎、至阳、肾俞、心俞、涌泉、关元、神阙、膻中

22

冬至(公历12月21~23日)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但同时,冬至也是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时间的开始,冬至过后,人们开始“数九”。因此,冬至时节的调理仍以补阳与驱寒为主,重点加强任督二脉的调理,同时辅以中药膏方。

组穴:大椎、肾俞、脾俞、太溪、关元、神阙、中脘

23

小寒(公历1月5~7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天气寒冷,益合理进补,忌暴饮暴食,饥饱寒热无度,所以此节气的调理要照顾到人群饮食不节的情况,加强脾胃二经的调理。

组穴:大椎、肾俞、心俞、神阙、关元、膻中

24

大寒(公历1月20~21日)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这一时节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段,但同时也是一年当中最后一个节气,此后阳气便渐渐升发,因此这一时节的调理要以肾经为主,肝经为辅,既要进一步补益阳气,又要逐渐注意肝气的调畅,迎接春季的到来。

组穴:大椎、肾俞、心俞、神阙、关元、膻中

点击在看

送你小花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注明: http://www.hwsak.com/yfyhl/10382418.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hwsa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直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