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直肠炎 > 预防与护理 > > 正文 >

知识问答辑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十个你最想问

担心溃结会癌变?哪些症状疑似溃结?溃结能根治吗?……今天这一文里,你都可找到答案。

1、问:哪些人群易患溃疡性结肠炎?

答:直系亲属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得溃结的可能性会增加,除此之外,经常处于紧张焦虑或者抑郁状态以及肠道感染等都有可能增加溃结的风险。

2、问:当出现哪些症状时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

答:若是出现频繁腹泻、大便带血、粘液脓血便等症状,并且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那么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应及时就医,做结肠镜以及相关的血液检查,及时确诊。

3、问:腹痛、腹泻、粘液血便一定是溃疡性结肠炎吗?

答:溃疡性结肠炎并没有特异性改变,多种病因都有可能引起类似的肠道炎症改变,所以即便出现反复发作或者持续的腹痛腹泻,甚至粘液血便也并不一定是溃疡性结肠炎,应该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结肠镜检查来确诊。

4、问:粘液血便超过多长时间应该怀疑溃疡性结肠炎?

答:不同的诊疗指南对于持续时间有着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持续6周就应该引起患者的重视。对于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改变均不典型的初发患者,可随访3-6个月后再诊断。

5、问:如何划分溃结的严重程度?

答:根据腹泻等症状及相关血液检验指标可以划分溃结的严重程度:轻型指腹泻每日4次以下,无便血或者比较轻,无发热、脉速,无贫血或者比较轻,血沉30mm/h;重型指腹泻频繁(每日6次甚至更多),便血明显,一般伴有发热,脉速(心率90次/分),有贫血,血沉30mm/h;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的患者为中型。

6、问:溃疡性结肠炎会癌变吗?

答:一般来讲,溃结患者结直肠发生癌变的几率要高于正常人,尤其是广泛性结肠炎还有幼年起病而病程漫长者。目前并没有确切的数据表明癌变率有多高,但是国外有研究报道起病20年和30年后癌变率分别为7.2%和16.5%。

7、问:溃疡性结肠炎怎么治疗?

答:对于溃结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益生菌以及抗TNF制剂,其中氨基水杨酸类常作为首选和维持治疗的药物,皮质类固醇也就是通常说的激素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多用于急性发作,而免疫抑制剂可以减轻或消除对激素的依赖,并且在氨基水杨酸维持治疗失败时可以用于溃结的维持缓解。

当内科治疗无效,有手术指证时可以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切除病变肠段。

8、问:溃疡性结肠炎能治好吗?

答: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或者方法可以完全根治溃疡性结肠炎,但是可以通过规范治疗来减少复发,延长缓解期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9、问:溃疡性结肠炎什么时候需要手术治疗?

答:当患者有以下症状时,可能需要择期甚至紧急手术治疗:

(1)并发结直肠癌变;

(2)慢性持续性病例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虽然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控制病情但应用激素不良反应太大不能耐受;

(4)并发大出血、肠穿孔、重型患者特别是合并中毒性巨结肠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且伴严重毒血症状者。

10、问:溃疡性结肠炎饮食、生活上要注意什么?

答: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尤其是爆发型或合并肠梗阻、肠穿孔及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应予以禁食。

膳食纤维具有吸收大肠内水分,促进排便的功效,容易加重溃结,因此,对于大多数的溃结患者来说,在疾病活动度的上升期也就是加重期应该减少纤维摄入量,如果能耐受,可以保留牛奶等乳制品,诸如米饭、鱼肉、蒸蛋、豆浆、过滤的蔬菜汁和果汁等含纤维比较少,属于低渣饮食,这种饮食可以减少对肠道的刺激,减少排便的频率,所以提倡溃结患者采用低渣饮食。

但是对于溃疡性直肠炎患者(病变局限于直肠,便秘较腹泻更常见)提倡高渣饮食,合理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排便。生冷、辛辣的食物以及酒类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有可能会加剧溃结的腹痛、脓血便的症状,而溃结患者对于含脂肪较多的油腻食物往往吸收较差,因此无论是在疾病缓解期还是在活动期都应该避免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减少甚至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

另外,还需要适当的释放压力、缓解紧张等负面情绪,减少甚至避免焦虑及抑郁症状的发生可以有效降低溃结的复发。

健康分享:

关于溃结的这些问答对你是不是很有用呢?别忘了告诉朋友哦~

让中国人都懂得如何保养肠胃

文章兼顾严谨与实用

也许专业,但对健康必定有用

呼吁全国6亿胃肠患者“关爱胃肠”的主要传播者

你的私人胃肠健康专家

赞赏

长按







































北京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转载注明: http://www.hwsak.com/yfyhl/7233.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hwsa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直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