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癌症都是终结我们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一旦被确诊为癌症,就表明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疗手段可以对抗癌症,能够对各类恶性肿瘤进行精准有效的治疗,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命。靶向药物就是其中一种。刘爷爷就正在接受靶向药物的治疗,他两个月前被诊断为肺腺癌晚期,已经错失了手术机会。
为了延长刘爷爷的生命周期,并改善他的生存质量,医生建议将靶向药物吉非替尼作为刘爷爷的首选治疗方案。刘爷爷接受了医生的建议,此后的每天都定时定量服用药物。
然而刘爷爷的治疗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吉非替尼本是起效十分迅速的一类药物,在用药的8-10天就可以缓解癌症症状,对肿瘤的抑制在1个月时就可以见效。
刘爷爷的各项复查指标皆显示,靶向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病情的发展,但是却远远不及最初医生预期的效果。
为了找出原因,并判断是否需要更换治疗方案,医生仔细地询问了刘爷爷的用药习惯和生活习惯。直到刘爷爷告诉医生,自己十分喜欢吃柚子,几乎每天都会吃,医生才终于了然,影响吉非替尼发挥药效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柚子。
医生告诉刘爷爷,像柚子、杨桃和石榴这类的水果,会影响人体对靶向药物的吸收和利用,从而使药物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所以不能同服。本来已经近乎绝望的刘爷爷终于又看到了一线希望,他将医生说的这几种水果牢牢记下,并决定在今后的服药期间再也不吃了。
又过了一个月,刘爷爷的病情果然有了缓解,吉非替尼终于发挥了它应有的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并促其凋亡的作用。对于改善预后,延长生命,刘爷爷和家人都看到了曙光。
看完刘爷爷的事例,大家对靶向药物这种新兴的抗癌方法可能有了许多好奇和不解。为什么医生将靶向药物治疗作为刘爷爷的首选治疗方案,靶向药物适用于哪些癌症患者,为什么柚子、杨桃和石榴这类的水果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效果,除此之外靶向药物还有哪些禁忌吗?
上述问题本篇文章将会一一为大家解读,带大家对靶向药物做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首先让我们从药物的适用人群开始。
一、靶向药对哪些癌症病人才有效?靶向药物在抗癌领域的应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许多恶性肿瘤的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如我们上文提到的肺癌晚期的刘爷爷,若不接受治疗,大概率就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然而应用了靶向药物之后,他的生命有望可以被延长至4-5年,甚至长期生存。
然而靶向药物的治疗并非对所有的癌症患者都有效果。因为从本质上讲,这类药物是通过识别人体中的癌细胞,并抑制其生长和扩散,同时促进其凋亡来实现抗癌效果的。因此,正如这类药物名称中“靶”的本意一样,必须要有明确的“攻击对象”,药物才能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在恶性肿瘤的产生、繁殖和扩散转移的过程中,必须存在一种起着关键作用的靶分子,以供药物进行准确地识别,并有针对性地干扰甚至阻断其相关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这种关键的靶分子可以是在细胞癌变的过生中某个关键基因的突变。
如某些非小细胞型肺癌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突变,使癌细胞的繁殖和扩散加速,而某些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和达克替尼等,可以针对这个关键的靶点进行抑制,从而对非小细胞型肺癌起到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靶向药物只对病灶局部存在可以被准确识别的相应靶点的癌症有治疗效果,如某些肺腺癌、肺鳞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乳腺癌、宫颈癌和前列腺癌等等。
然而并非所有的癌症都存在这样的靶点,因此想要明确是否有机会进行靶向药物治疗,在确定治疗方案前必须要进行个体的靶分子点的检测,包括个体基因突变靶点、扩增靶点和融合靶点。只有检测结果显示存在药物靶点并对药物敏感的癌症患者,使用靶向药物才有治疗效果。
比起传统的化疗,靶向药物可以实现精准且对人体伤害相对较小的治疗效果,然而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耐药性和难以开发等问题,目前还不能取代传统的化疗方法。
因此我们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综合各项指标,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可以多种方式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说完了靶向药物的使用群体,还有一个问题相信大家也很
转载注明:
http://www.hwsak.com/zcyzl/10385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