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学内科之痢疾篇
《中医临床学》内科之痢疾篇
痢本字作“利”,有泻利之意。为疒作“痢”,以与泻利之“利”相别。痢疾,《内经》称为肠澼,指大肠传导功能失调,致使大便频而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因其有里急后重,闭滞不利的特点,故又称为“滞下”。痢疾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尤为多见。临证应与泄泻相鉴别。中医学的痢疾与西医学的痢疾病名相同,部分临床表现一致。包含了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似痢非痢的疾病,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直肠恶性肿瘤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处理。
一、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暑湿、疫毒之邪,侵及肠胃,湿热郁蒸,或疫毒弥漫,气机阻滞,湿热壅盛与气血搏结,气滞血腐,化为脓血而成湿热痢,甚则为疫毒痢。也有因寒湿之邪内侵胃肠而发者,因寒性凝结,湿性粘滞,寒湿相兼,气血凝滞,与肠中秽浊之物相结而成寒湿痢。
2.饮食所伤饮食失节,或误食不洁之物,或平素好食肥甘厚味,酿成湿热,湿热内蕴,腑气壅阻,气血凝滞,化为脓血,则成湿热痢;若湿热久郁不清,又易伤及阴血,而形成阴虚痢;若平素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中阳受困,湿从寒化,寒湿内蕴,肠中气机受阻,气滞血瘀,与肠中腐浊之气相搏结,化为脓血而成寒湿痢。
3.内伤七情郁怒伤肝,肝气犯脾,气滞血涩,饮食难化,日久胶结,可下痢赤白粘冻;忧虑伤脾,运化失职,饮食停积,与气血胶结而酿成痢疾。常为休息痢的诱发因素。
4.脾肾虚弱久痢不愈,必使脾胃受损,继而及肾。而寒湿之痢,易伐中阳,而致命门火衰;湿热之痢,易耗津液,以致肾阴亏虚。又如脾肾素弱者,又感寒湿之邪,或因痢过服寒涼通下之剂,每致阳气更弱,则易成虚寒痢。
总之,痢疾病位在肠。因肠与脾胃相连,故初起实证多累及胃肠,久病虚证多影响脾肾。其病机不外湿热蕴结肠中,气机不畅,以致气滞血腐,化为脓血,传导失常而成痢疾。若疫毒湿热邪重,上攻于胃,致使胃不纳食,而成为噤口痢。
二、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痢疾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要表现,但临床症状轻重差异较大。轻者,腹痛不著,里急后重不明显,大便每日次数在10次以下,或被误诊为泄泻;重者,腹痛、里急后重均甚,下痢次数频繁,甚至在未出现泻痢之前即有高热、神疲、面青、肢冷以至昏迷惊厥。多数发病较急,急性起病者,以发热伴呕吐开始,继而阵发性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冻或脓血。也有缓慢发病者,缓慢发病则发热不甚或无发热,只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冻或脓血的主症,下痢的次数与量均少于急性发病者。急性发病者,病程较短,一般在2周左右;缓慢发病者,病程较长,多数迁延难愈,甚至病程可达数月、数年之久。痢疾可散在发生,也可在同一地区形成流行。
(二)理化检查
实验室检查:大便中可见大量红细胞,脓细胞,并有巨噬细胞或新鲜大便中发现有阿米巴滋养体、阿米巴包囊;大便或病变部位分泌物培养可有痢疾杆菌生长,或阿米巴培养阳性;钡剂灌肠X线检查及直肠、结肠镜检查,提示慢性痢疾、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或结肠癌、直肠癌等改变。儿童在夏秋季节出现高热惊厥等症,而未排大便时,应清洁灌肠,取便送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
(三)诊断要点
1.发病多在夏秋季,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2.临床表现急性期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左下腹有明显压痛。慢性菌痢病人则有急性菌痢史,病程超过2个月而病情未愈者。
3.粪便镜检:有多数白细胞或脓细胞及红细胞即可诊断。
4.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四)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泄泻鉴别,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症状都有大便增多,然而两病在病位、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都有区别。病位病机方面,痢疾病位在肠,病机重点是肠中有滞,即湿热,寒湿、疫毒、饮食壅滞肠中,妨碍传导,凝滞气血,脂膜血络受损;而泄泻病位在脾,病机重点是脾失运化,湿浊内生,清浊不分,混杂而下。临床表现方面,痢疾大便次数多而粪便少,痢下赤白脓血,泄泻泻下为稀薄粪便,颜色黄或白,无赤白脓血;痢疾下痢不爽,里急后重,泄泻泻下爽利甚至滑脱不禁;痢疾必有腹痛,伴里急后重,腹痛呈持续性,时轻时重,便后痛减而不停止,而泄泻之腹痛或有或无,多伴有肠鸣腹胀,呈阵发性,泻后痛减。因两病都为外感时邪、饮食所伤,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或先泻而后转痢,或先痢而后转泻。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病机由浅入深;先痢而后泻为病情减轻,病机由深出浅,所谓“先滞后利者易治,先利后滞者难治”。
三、辨证论治
(一)湿热痢
证候: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味。
黄芩10g,黄连6g,大黄10g,槟榔30g,当归10g,芍药30g,肉桂10g,穿心莲10g,黄柏10g,秦皮10g,白头翁15g,马齿苋30g,神曲10g,木香10g(后入),甘草6g。
(二)疫毒痢
证候:发病急骤,腹痛剧烈,里急后重频繁,痢下鲜紫脓血,呕吐频繁,寒战壮热,头痛烦躁,精神极其痿靡,甚至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惊厥抽搐,瞳仁大小不等,舌质红绛,苔黄腻或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临床亦可下痢不重而全身症状重者,突然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呕吐,喘逆,四肢厥冷,舌红苔干,脉弦数或微细欲绝。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清肠。
方药:白头翁汤加味。
白头翁15g,黄连6g,黄芩10g,黄柏10g,秦皮10g,当归10g,芍药15g,木香10g(后入),槟榔10g,马齿苋30g,地榆10g,贯众10g,甘草6g。
(三)寒湿痢
证候: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味。
藿香10g,苍术10g,厚朴10g,法半夏9g,陈皮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防风10g,木香10g(后入),枳实10g,桂枝10g,炮姜15g,芍药30g,当归10g。
(四)虚寒痢
证候:久痢缠绵不已,痢下赤白清稀或白色粘冻,无腥臭,甚则滑脱不禁,腹部隐痛,喜按喜温,肛门坠胀,或虚坐努责,便后更甚,食少神疲,形寒畏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
党参30g,白术15g,粳米30g,干姜10g,附子10g,当归10g,芍药15g,赤石脂30g(包),诃子10g,肉豆蔻10g,芡实30g,莲子肉30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炙甘草6g。
(五)休息痢
证候: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常因饮食不当、感受外邪或劳累而诱发。发作时,大便次数增多,便中带有赤白粘冻,腹痛,里急后重,症状一般不及初痢、暴痢程度重。休止时,常有腹胀食少,倦怠怯冷,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平胃散加减。
附子10g,党参30g,白术15g,干姜10g,苍术15g,乌梅15g,肉豆蔻15g,石榴皮10g,厚朴10g,陈皮6g,神曲15g,山楂15g,甘草3g,大枣6枚,生姜3片。
四、临证权变
1.本病可因感邪不同,体质差异,失治误治等因素,可使痢疾病证互为传变,或致变证丛生。故治疗时应在常法基础上,权变而治。
2.湿热痢若因失治,可致湿热鸱张,上攻于胃,则呕吐不食,而为噤口痢。湿热闭遏阳气,转为厥逆,或寒凉过剂,亦可热从寒化,而为寒湿痢。如迁延日久,耗伤正气,或补涩太早,肠中余滞未消,以致时发时止,为休息痢。如久不愈,素体阴虚,也可转为阴虚痢。
3.寒湿痢若素体阳虚,治疗不当,缠绵日久,导致脾肾亏虚,则可变为虚寒痢或休息痢。或阻遏脾阳,胃家虚冷,上逆呕吐则为噤口痢。若湿遏日久,而从热化,则可变为湿热痢。
4.疫毒痢若治不及时,正不胜邪,常可暴痢致脱。亦可因热毒上攻,而成噤口。若治疗不彻底,余邪未清,则可变为休息痢。
5.噤口痢若损伤胃阴,可转为阴虚痢。若脾阳受损,则可向虚寒痢转化。若下痢无度,饮食不进,阳气日衰,极易厥逆。
6.休息痢可因湿热遏伏,因故诱发而为湿热痢。亦可因脾胃亏损寒湿素盛,诱发为寒湿痢。
7.劳痢是因久痢不愈,脾胃虚弱,久而及肾,或劳役度及禀赋不足,脾肾素虚者而患痢,以致精血被夺,百脉空虚加为劳痢。治宜建中益胃,敛精渗湿,方用四君子汤加山药、莲肉。
8.阴虚痢治宜坚阴泄热,扶正止痢。方用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去干姜。
9.本病初起兼有表证者,宜用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
{调护}
1.痢疾一证,多与恣食生冷、不洁及变质的食物有关。故平时饮食要有节制,不食生冷不洁食物;纳凉取暖要适度。在易于发生痢疾的夏秋季节,可常食些大蒜瓣,对本病有预防作用。
2.痢疾因湿热疫毒致病者,具有传染性,要注意隔离病人的食具、呕吐物、剩余食物,便盆及粪便均应消毒处理。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消毒、隔离制度,以防传染自己或他人。
3.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且应少食多餐。
{应用案例}
例一龚子才治刘司寇,年近七十患痢,脓血腹痛,诸药弗效。诊之六脉微数。此肥甘太过,内有积热,当服酒蒸大黄一两清利之。刘曰:吾衰老恐不胜,用滋补平和乃可。因再四引防,始勉从之,逾日而愈。(《续名医类案·痢》)
按:本病脉证均示为湿热内蕴而致。虽年高体弱,亦应以犬黄下之,此即去病留人之谓。
例二一上舍,患痢后重。自知医,用芍药汤,后重益甚,饮食少思,腹寒肢冷。余以为脾胃亏损。用六君加木香,炮姜,二剂而愈。(《内科摘要·卷上》)
按:痢之里急后重有虚实两类。医者不辨虚实而妄用芍药汤,以致寒凉伤及脾胃,故后重益甚以及虚寒诸证。前人曾谓:此方今人多用,倘遇虚寒者而误用之,祸不旋踵矣。后以六君加味而愈。
例三许郡侯女,痢疾腹痛,脉微而软,李目:此气虚不居运化精微,其窘迫后重者乃下陷耳,用升阳散火汤二剂,继用补中益气汤十剂而愈。(《续名医类案·痢》)。
按:中气不足则失其运化,气行不畅,失其统血。故以升阳散火汤,补中气,升其阳,通经络,后继用补中益气汤而愈。
例四叶XX,女,77岁,年8月5口初诊。证见:大便一日五、六次,带白色粘液,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腹胀痛而拒按,口干喜饮,咳嗽痰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弦。证属热结膀胱,治宜清热导滞,方宗白头翁汤加减化裁。处方:白头翁、秦皮、枯芩、杭芍、扁豆花各9克,马齿苋24克,木香3克(后入),大黄6克,甘草梢4克,煎服,三剂。
二诊(八月七日):药后,症状略减,舌脉同前,再以行血调气,芍药汤加减。处方:杭芍、枯芩、槟榔(杵)、扁豆花、神曲各9克,软柴胡、木香(后入)、甘草、川黄连各4.5克,马齿苋24克,瓜络5寸,煎服,三剂。
三诊(8月11日):药后,大便一日二次,粘冻已减,咳嗽已愈,诸证亦减,舌质薄红,苔转薄黄,脉弦数,再进四逆散加香连汤等品以巩固疗效。处方:软柴胡、甘草梢各5克,杭芍、茯芩、神曲各9克,枳壳、木香(后入)各3克,川黄连4克,马齿苋24克,野麻籽18克,煎服,继服三剂后,大便正常,诸证悉平。
例五陈XX,女,62岁,年6月13日初诊。患痢疾已2月余,久治不愈,近日证见大便次数增多,有粘液样,伴有里急后重,小腹疼痛,饮食不香,纳谷不化,心悸胸闷,舌质红,少苔根厚,脉细数。证为疫毒之痢,治宜益气清热,凉血解毒。处方:生炙芪、扁豆花、赤芍、白头翁、神曲各9克,银花12克,枯芩6克,软柴胡4.5克,木香3克(后入),甘草5克,煎服,六剂。
又诊(六月二十七日):上方服后,大便已正常,诸证大减,因又吃水蜜桃及鳖虾之物后,导致此证复发。证见:大便粘液,伴里急后重,无腹痛,口不干渴,纳谷不香,手掌生水泡异常瘙痒,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弦。证属湿热迫肠,治宜清热利湿,行气化滞。处方:银花、枯芩、白头翁、赤白芍、神曲各9克,川黄连3克,木香(后下)、归尾各5克,马齿苋、土茯苓各18克。煎服,三剂。服一剂后证减,三剂后,大便粘液减少,里急后重亦除。再三剂后大便正常,纳增,舌苔正常,脉有力。
例六陈XX,女,22岁,福清人,年1月28日初诊。自诉:大便不成形,如糊状,低烧已二年多,久治不愈,近半年在XX医院诊治服中药百余剂症状未减,慕名求请郑老治疗。现证:大便不成形如粘糊状,某医院诊断为“霉菌性肠炎”。伴头晕,纳差,寐欠,四肢无力,舌淡苔黄,脉细数。证属湿热迫肠。久则转气虚食滞,治宜清热利湿,益气健胃。方宗芍草汤加味。处方:杭芍、枯芩、神曲、银花各9克,正黄芪15克,马齿苋24克,软柴胡、粉甘草各5克,木香4克,煎服,三剂。另用苦参籽20粒,去壳装入龙眼干内吞服。上方服十剂后,大便糊状减少,再服十剂,糊状已无,便转成形,诸证亦减。后上方去马齿苋加潞党参15克,苍白术各6克,陈皮4克,续服十剂,以巩固疗效。
例七杜XX,女,58岁,南平市五交化干部。年6月19日初诊。自年11月发病后,大便一天三四次(一般都在饭后),伴手颤,腹痛,四肢冰冷,久而转大便有血,色鲜红。证已6年,遍服中西药无效,从远地慕名而就医于郑老。现证:头晕,四肢无力,行走困难,胃脘闷痛,肠鸣腹叫,大便粘液伴血样,便前腹痛,近来极消瘦,体重轻30多斤。粪便检查:大便有白细胞、巨噬细胞出现,细菌培养无病原体。X线检查:“可见假息肉所致的钡剂充盈缺损,肠管呈强直”。停经已八年,小便不赤,舌苔厚腻而白,脉细弱,西医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郑老认为久病必与脾气虚弱有关,因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以致湿热蕴结大肠,腑气不利,气血疑滞,壅而为脓,故见便少,带粘液血样。治宜健脾益气,清热导滞。处方:白头翁、秦皮、赤芍、萝卜干各9克,黄芪15克,银花18克,神曲12克,木香(后下)、川黄连、北姜各3克,生甘草4克,煎服,三剂,嘱其要禁油味之类。上药服后,大便粘液血样已略减,效不更方,上方服十剂后,腹痛肠鸣已转,大便粘液血样大减,再宗上方去北姜,加苍、白术各6克,继服20剂以巩固疗效。
例八章XX,男,32岁,福州观凤亭人,工人,年8月28日初诊。年12月在省X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结肠粘膜轻度慢性炎与中度慢性炎、直肠炎,红粘液血便一年多,经常大便干燥,便血,消瘦,纳差,小便少,舌苔黄腻,脉细数。证属湿热郁滞,治宜清热利湿,行气导滞,方宗白头翁汤合芍草汤加减化裁。处方:白头翁12克,秦皮、枯芩、杭芍、神曲、山楂、扁豆花各9克,槟榔(杵)6克,木香(后入),粉草各5克.野麻籽20克。煎服,三剂。另用:苦参籽20粒(去壳)装入龙眼干内吞服,每日1次,连服2日。上方服三剂后,症状减轻,继服15剂后,大便已转软,便前不便血。惟纳差,消瘦症在,效不更方,上方去野麻籽、槟榔,加淮山药、潞党参、生黄芪续服十剂,以巩固疗效。后反复胃镜、肠镜检查,结肠与直肠均属正常。(上述例四至八均摘自《疑难杂病中医治验录》)
五、文献摘录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痢论》:“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血脓稠粘,以重药竭之。”
《证治要诀·痢》:“痢疾古名滞下,以气滞成积,积之成痢。治法当以顺气为先,须当开胃,故无饱死痢病也。”
《丹溪心法·痢》:“下痢不治之证,下如鱼脑者半死半生,下如尘腐色者死,下纯血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下如竹筒注者不治。”
《济生方·痢疾》:“余每遇此证,必先荡涤肠胃,次正其根本,然后辨其风冷暑湿而为治法。故伤热而赤者清之,伤冷而白者温之,伤风而纯下清血者祛逐之,伤食而下如豆羹者分利之。又如冷热交并者,则温凉以调之。伤损而成久毒痢者,则化毒以保卫之。”
《寿世保元·痢疾》:“凡痢初患,元气未虚,必须下之,下后未愈,随症调之。痢稍久者,不可下,胃气败也。痢多属热,亦有虚与寒者,虚者宜补,寒者宜温。年老及虚弱人,不宜下,大便了而不了者,血虚也,数至圊而不便者,气虚也。”
《类证治裁·痢疾》:“痢多发于秋,即《内经》之肠游也,症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凝结,挟糟粕积滞,进人大小肠,顷刻脂液,化脓血下注,或痢白,痢红,痢瘀紫,痢五色,腹痛呕吐,口干,溺涩,里急后重,气陷肛坠,因其闭滞不利,故亦名滞下也。”
主编:郑伟达
副主编:熊江
校正:郑东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注明: http://www.hwsak.com/zcyzz/10383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最新国珍调理胃溃疡解放军医院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