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多种肛肠疾病的危险信号,如痔疮、肛裂,甚至是结、直肠癌等。宝宝大便拉出血,做父母的更是担惊受怕...那么,小儿便血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呢?又该如何防治?
小儿便血须防几种常见疾病作怪
1肛裂
肛裂是小儿便血的常见原因,多发生于两岁左右的婴幼儿。其主要症状为小儿的肛门有少量点滴鲜血,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有疼痛感、哭闹不安等。肛裂的原因包括有先天性肛门狭窄、大便干硬撕裂肛门等,或因肛周瘙痒抓破后感染形成肛裂。
2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多见于3~6岁的小儿大多发生于直肠和结肠后壁,带蒂如黄豆般大小,多因长期肠道炎症刺激生长。直肠息肉便血表现为排便终了时出现鲜血,量少,不与粪便相混。位置较低的息肉,排便时可随粪便脱出肛门,以及指诊可触及;位置较高的息肉需行肛门内灌钡糊(钡灌肠造影)摄X线片、乙状结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查,但在检查前,必须给幼儿进行麻醉,使其深睡。如果息肉有继发感染,可有脓血样腹泻,易于痢疾和慢性结肠炎相混淆。
3慢性直肠炎
直肠炎是一种发生在直肠内的炎症。慢性直肠炎可以引起疼痛、出血,并会引起直肠流脓和黏液。慢性直肠炎可以维持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慢性直肠炎典型表现:1、便秘与腹泻交替;2、便中含有粘液及血丝;3、大便时肛门口灼痛,因分泌物刺激,肛门周围表皮脱落,有时成裂口发痒;4、下腹部胀满不适、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全身不适。
孩子出现便血该如何防治?
孩子出现便血时,应以对症治疗为原则,找准病因是关键。
1治愈肛裂:在宝宝出现肛裂的患处涂抹膏药,如红霉素软膏等。或选择温水坐浴,通过浸泡和清洗,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轻疼痛,以利创口愈合。
2治愈肠息肉:幼年性息肉,虽然有自愈倾向,一般均不会发生恶变,但长期出血以及息肉继续增大或脱掉,可造成贫血、大出血等危症。息肉一般需行经内镜手术摘除以彻底治愈,如息肉位置较高息肉较大、根盘较大需行经腹切除术。
3慢性直肠炎:慢性直肠炎需要消炎、药物保留灌肠,口服中药、西药等综合治疗。
预防小贴士
Ⅰ定时排便:家长应积极帮助孩子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让其自然排便,保持大便的顺畅。
Ⅱ科学饮食:除了要摄入足够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之外,还应要多吃一些粗粮、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品,以帮助肠道蠕动,软化大便。同时还要多喝水、减少零食摄入。
Ⅲ保持适当运动量:对于小婴儿,家长可让其在床上或可控范围内翻滚爬动,增加其活动量;对于较大的儿童,家长可以在饭后多带他出去散步、做运动等,增加其活动量,以预防便秘。
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北京最好白癜风正规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hwsak.com/zcyzz/3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