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现介绍长见且危害较重的病虫害。
1,全蚀病,是卖类作物重要的土传病害。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根、地中茎和分蘖节变黑、褐腐烂,严重会造成死苗,基部叶片变黄,分蘖减少。拔节后病株明显矮化,好像干旱缺肥状。抽穗后不等成熟就出现穗白干。接近成熟期剥开茎基部地上1-2节的叶鞘,可见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有黑色膏药状物。土壤干燥有时不形成黑脚,但基部也变黑、褐或腐烂。该病仅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2节,后期病穗早枯成为白穗是明显症状。
全蚀病病菌主要在病株残体上越冬,侵染下一季作物。或在土壤内,或在农家肥中,或在种子上等等,病菌多从幼苗根和分蘖节部位侵入开始发病。
外界条件可影响病害发生。麦田深耕发病轻,合理施肥,增施氮、磷肥发病轻,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发病轻,土壤透气性好、湿度大的、盐碱地发病重,播种期晚的发病轻。据报道该病有自然衰退现象。一般经4—5年病害自然减轻,再经3年左右又会发生。
防治全蚀病除注意前面说的条件外,多施有机肥是必不可缺的防病措施。另外轮作,更换抗病品种,适期晚播都是减轻病害的好方法,用多菌灵和三唑酮拌种是必不可缺的,也可用丙环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晴、硅噻菌胺等杀菌剂处理种子,均可控制全蝕病的发生。
2,纹枯病,纹枯病是近年来尤其是今年发生较重的病害,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越夏,种子发芽后即可被侵染,近地叶鞘是主要侵染部位。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纹枯病开始活跃侵害,4月中旬后开始向茎侵入蔓延,使茎部同叶鞘上一样出现云纹状花斑。前期烂苗,死苗,后期烂茎秆,倒伏,出现白穗,严重减产。
纹枯病菌的生存温度为7—33度,20—24度时最适宜发病。小麦在抽穗前正是纹枯病发生的有利时机。免耕、少耕、旋耕田有利发病,杂草多的地块发病重,早播及播量过大,密度大,田间通风透光差的地块发病重,潮湿地块发病重,氮肥使用过多,小麦徒长发病重。
防治纹枯病以改善栽培措施为第一步,轮作、深耕,适期晚播,减少播量,控制密度,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氮、磷、钾肥,防止大水漫灌,田间积水。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同时,一定要采用药剂拌种。可用三唑酮和多菌灵、井冈霉素、甲基立枯磷(利克菌),后三种可任选其一与三唑酮混用,用种子量的0.2%拌种。3月份检查发现纹枯病要立即用三唑酮或及井冈霉素喷雾防治。多喷几次磷酸二氢钾也可有效地控制纹枯病的发生。
3,白粉病,白粉病是一种专一性寄生病害,靠气流传播,主要寄生在叶片,严重时叶鞘、茎秆、穗都可发病,形成灰白色粉状霉斑,叶片正面多与背面,下部叶片多于上部叶片,严重时布满整个植株,覆盖绿色部分,使光合作用减少,消耗养分,使根吸收能力降低,抗寒性降低,早衰倒伏,最后枯黄死亡。
白粉病适宜的发病温度是11—17度,只要天气潮湿,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就有大发生的可能。
防治白粉病要选用抗病品种,不要播量过大,种植过密,合理搭配氮、磷、钾肥,早发现早防治。可用粉锈宁,多菌灵,石硫合剂等含硫制剂都有效果。也可用烯唑醇、戊唑醇、睛菌唑,氟硅唑轮番使用。
4,赤霉病,也叫烂麦头,红麦头,麦穗枯,是世界性流行病害,主要危害穗部,引起麦穗腐烂,也可引起苗腐,茎基腐。多在籽粒灌浆期到乳熟期出现明显症状。小穗基部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使有病小穗逐渐增多,穗颈、穗轴变褐腐烂,发病部位以上小穗全部枯黄。赤霉病多在穗齐后20天内最容易发病。遇潮湿天气,小穗上产生红色霉层,这就是把此病叫做赤霉病的起源。赤霉病可造成减产20—40%,感染的麦粒既不能食用也不会发芽。
赤霉病可感染多种禾本科作物,主要在病株残体上和土壤表层存在,靠气流传播。4月下旬到5月上旬只要降雨,空气湿度较高就会侵染发病。
防治赤霉病首先要深耕灭茬,减少越冬菌源,选择抗病品种。管理上要防止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施肥要注重有机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注意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提高小麦抗病能力。扬花期用多菌灵、保加利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喷雾。
1,丛矮病,丛矮病是由带毒灰飞虱刺吸、危害麦苗传播病毒引起的。预防丛矮病除了种子用杀虫剂处理外,还要消灭田间灰飞虱。秋季播种出苗后要尽早对麦田周边用瑞蛙毒死蜱、安消硫丹、挺克啶虫眯喷5—10米的药带,隔6-7天再喷一次。消灭田间传毒灰飞虱。
2,黑穗病,小麦黑穗病又叫黑疸、乌麦。一般麦田有两种,即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
散黑穗病,整个病穗上籽粒全部变为菌瘿,成熟后外膜破裂,黑粉孢子随风飞散,仅留穗轴。黑粉孢子飘到到健壮麦穗的花上,在20—25度条件下发芽,经24小时侵入麦粒胚处潜伏。等播种后,病孢子随种子萌发并侵入生长点,最后在麦穗上使小麦的籽粒形成菌瘿,内含大量黑粉(病孢子)。然后通过风吹继续向健壮植株传播。
腥黑穗病,比一般健壮植株稍矮,分蘖增多,病穗较短,颜色较深,直立。穗上病粒外包褐色薄膜形成菌瘿,里面充满黑粉。当小麦成熟时黑粉并不散出。收割脱粒时,菌瘿外包膜被破坏,散出黑粉(病孢子)。病孢子附着在麦粒表面,或混入麦秸、麦糠等粪肥中。小麦播种时,种子萌发,腥黑穗病孢子也萌发并侵入胚部,随嫩芽发展,最后侵入幼穗,形成腥黑穗病。
防治黑穗病首先要在小麦接近成熟时拔除病株,消灭病源。种子处理时可用1%石灰水泡种2-3天。另外用粉锈宁、多菌灵拌种,用药量是种子量的0.3%。播种时播深不超过4厘米,同时可加入每亩2斤尿素做种肥,促使幼苗早出土,减轻病菌侵入。
3,蚜虫,又叫蜜虫,腻虫,主要危害禾本科作物和杂草。麦蚜直接刺吸叶片或植株幼嫩部分,造成伤口,养分埙失,植株失水,叶片变黄白,影响光合作用,并传播病毒等病害,使分蘖减少,生长停滞,籽粒秕瘦,对产量影响较大。
麦田蚜虫有二叉蚜、长管蚜、禾(谷)缢管蚜、无网长管蚜。都属同翅目蚜科。主要危害的是二叉蚜和长管蚜。二叉蚜以卵越冬,3月底4月初开始孵化,孤雌生殖2—3代后生有翅蚜迁飞转移。气温升高后开始大量繁殖。1个蚜虫天可生2—8个蚜虫,最多可生20多个,4—10天完成1代。二叉蚜抗低温能力强,怕光照,喜在苗期、在瘠薄麦田、干旱地块危害,多在小麦植株下部、叶片背面危害,多发生在扬花期以前。
长管蚜喜光照,较耐氮素肥料和潮湿,多分布在植株上部叶片和叶片正面危害。抽穗灌浆后繁殖量增大,并多集中在穗上危害。严重时造成籽粒秕瘦,对产量影响很大。
缢管蚜在北方产卵于苹果树上,早春繁殖后迁飞到麦田危害。
防治小麦蚜虫,首先在越冬前适期冬灌和镇压,消灭越冬蚜虫。在小麦生长期间发现蚜虫及使用瑞蛙毒死蜱、挺克啶虫眯、硫丹或阿维菌素喷雾防治。5月5—10号温度升高时,正时蚜虫大量繁殖时节,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
4,麦叶峰,麦叶峰也叫小粘虫、齐头虫、青布袋虫,属膜翅目锯峰科昆虫。幼虫危害小麦叶片,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华北1年1代,以蛹在20厘米土中越冬。3月下至4月上旬羽化,麦田交尾后产卵。10天孵化出幼虫,4月上旬开始危害。5月上旬离开麦株入土休眠。10月中旬脱1次皮变蛹越冬。幼虫5个龄期,3龄后白天躲藏,黄昏后危害,寿命20余天。幼虫有假死性,遇风或振动落地卷缩成团,约20分钟后继续危害。
防治麦叶峰可在秋季种麦前深耕,将休眠老熟幼虫翻出表层冻晒或鸟食。发生期用瑞蛙毒死蜱防治。
5,吸浆虫,小麦吸浆虫分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属双翅目廮蚊科虫害。1年1代,老熟幼虫在土中6—10厘米处结茧越冬。第二年小麦拔节时(土壤温度达到10度),水分适宜,茧内幼虫开始上升到表层。到孕穗阶段,土温达到15度开始化蛹。蛹期8—10天。土温达到20度时,正是小麦抽穗时期,开始羽化出土。上午7—10时,下午3—6时羽化最盛。当天白天交尾,因怕强光,早晚活动最盛,晴天无风的晚上6—9时在穗上产卵,卵期5天,幼虫孵化后,从小麦外颖缝隙钻入,刺吸幼嫩麦粒浆液。成虫期3—4天,幼虫期20天,脱皮2次老熟,遇雨从颖壳爬出弹落土表,钻入土中结茧。经吸浆虫危害的小麦,麦粒成为空壳,千粒重虾降,减产严重,一半减产50%左右。石家庄地区发生严重地块减产可达80%。
防治小麦吸浆虫,
(1)播前深耕,打破土中茧室,消灭越冬老熟幼虫。
(2)小麦拔节期喷药灌水,或用瑞蛙毒死蜱拌毒土(1斤毒死蜱拌细土或细炉灰斤),每亩撒毒土10—15公斤,把吸浆虫消灭在出土前。
(3)抽穗到扬花期用瑞蛙毒死蜱或菊酯类杀虫剂喷雾,杀死卵和幼虫。
6,红蜘蛛,也叫小麦害螨,主要危害小麦的叶、茎和叶鞘,出现许多斑点,严重时叶片枯黄,植株死亡,产量下降。
麦田红蜘蛛分麦园蜘蛛和长腿蜘蛛,,1年发生3—4代,以成虫或卵越冬,和蚜虫一样孤雌生殖,除去爬行转株外,还可借助风传播,因此传播快,控制难。旱地较重,水浇地发生较轻。
防治红蜘蛛首先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及时防治。尤其在返青后发现麦叶有小黄点,要用瑞蛙毒死蜱、柏丰阿维菌素、中化禾田炔螨特喷雾防治。
来源: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
感谢大家的儿童会患白癜风常见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转载注明:
http://www.hwsak.com/zcyzz/4956.html
- 上一篇文章: 怎么防止苹果变黄铁钉生锈
- 下一篇文章: 生什么病,买什么药,忌什么口,这一张表格